見出し画像

【展・想】未来への思考

  以春假为契机,重启我的写作之旅吧。当然,此“写作”顶多就是“写个流水账”的意思,甚至可能单纯的只是我的吐槽。但我还是想要在这珍贵的假期里,留一定的时间给“思考”,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。

  昨天和朋友去看了一场展,地点在六本木附近的21_21 DESIGN SIGHT。主题是「2021年 Futures In-Sight」。设计师、艺术家、工程师、研究者、企业家、甚至是学生,各行各业的人,将他们想象中的100年后世界的样子,可视化的展览。以“Future Compass”(未来指南针)为名,通过审视我们活在当下的行为和创作,以此为视角去描画未来。简单来说就是“对未来的思考”。

  看完展之后最直观的感想是,上了一堂有趣的哲学课。首先,来自不同领域的人,从他们各自的立场或角度去构想的未来各有千秋,能体验这种“多样性”本身就很有趣。因为长期从事一项工作,或者只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,都容易使自己的视野受限,思维陷入死胡同。直白说,我就是想暂时跳脱出自己的学习领域,找找灵感,发现新乐趣而已。

  比如,展中的极地建筑家村上祐资,从在极地生活的人们那里,他学到的对未来的态度是“我们无法改变未来,真正能改变的是过去”。未来是从过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,乃至成长的。他觉得,科学试图将瞬间现象归因于时间性的,甚至是永恒的元素,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。但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轨迹,它镌刻在以“生命”为名的尺度上。科学是一个依赖于再现性的系统,而历史则追溯现实生活中的活动。历史重演,因此产生了“普遍性”的概念。

  可是过去如何改变呢?他并没有提及到。换个角度思考,对于今天来说,昨天就是过去。那么如果我想在今天读完一本书,我可以从昨天就开始行动,挑灯夜读,达成目标。这种在“过去(昨天)”中非普遍性的行动,如果可以称之为改变过去的行为的话,那么我在今天读完了这本书其实也算是一种非普遍性的结果。因为读一本书并不向一日三餐那样,是我的日常,乃至每天的普遍性行为。以此类推,我是否改变了“未来(今天)”呢?我的答案是yes。所以,对于村上祐资的未来无法改变的观点我未必苟同。当然,我完全不否定他所强调的过去的重要性,事实上任何人都不能否定。因为在一定程度上,“the future is in the past”(未来就在过去)。我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,我们确实从过去可以预测到未来的一部分,但无法预测到未来的全部。就像我们从过去的经验,历史中的反复中,认识到“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”,但是没有预测到新冠肺炎一样。也就是说,从过去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未来的方向,但无法窥探到具体化的未来。

  新冠肺炎作为一个契机,激发了大家对未来思考的热潮。可是不管我们思考与否,未来一定会到来,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停的去思考未来呢?生命科学者高橋祥子说到,现在,世界各地环境问题、贫困问题等各种社会问题频发,而这种现状并非我们所期望的,我们不希望这种“现在”持续下去,所以我们才会去设想在未来有一些不同的东西,设想与现在不同的未来。可是,在看似反乌托邦的世界里,即使当前所有问题都解决了,新问题也会接踵而至,层出不穷。她认为,人类唯一的希望是“我们可以思考、学习并永远向前”的智慧。因为只要不放弃对未来的思考,就能想出无限创意,创造美好未来。我们对未来的渴求,就是我们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的源泉。

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?